陈国符(1914.11.19-2000.8.20),江苏常熟人,工业化学家和教育家,《道藏》研究领域及中国炼丹史的世界领先学者与权威。他先后求学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是中国留德学生中第一批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学者。1952至1971年间,他先后任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化工系教授,天津市造纸学会理事,中国林业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化工学报》编委。他率先将纤维素化学学科引入中国,是中国纤维素化学的奠基人,开辟了中国造纸领域的新技术。此外,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开辟了《道藏》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和对《道藏》的目录学及《道藏》中国外丹黄白术(即中国炼丹术)史料的基础研究。
陈国符先生70年代在书房照片
借钱归国
陈国符早年求学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是中国留德学生中第一批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学者。留德期间,由于其为人正直,成绩优异,深受师生的欢迎,导师耶姆教授多次表示希望他毕业后留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但他却始终未忘学成归国的初衷。
1941年,他的博士论文答辩还未结束,便提前办理了归国手续。时值二战时期,中国大地上战火纷飞,回国的旅程是相当危险的。耶姆教授再次提出让他能留在德国,并承诺提供最优厚的待遇。对此,陈国符婉言谢绝道,“教授,我知道科学是不分国界的,您对我的期望也很高。然而,现在的中国可能更需要我,那才是我最终的归宿!”
临行前,他把大部分书籍和物品留给房东,只身一只小皮箱,装些随身衣物途径,便踏上了归国之旅。多年的留学生活,陈国符身上并没有太多积蓄。他途径土耳其的安卡拉时,身上的钱便已用尽。后来,他从中国驻安卡拉大使馆处借得了200美元。最终,凭借这仅有的200美元,他才得以回到当时中国的大后方昆明。(张粟)
痴迷传统文化
陈国符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古汉语和中国历史,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基础。进入大学后,在化工系学习的陈国符对道教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化学》杂志上翻译发表了美国学者介绍中国炼丹术的文章。留德期间,他将《抱朴子》的部分篇章翻译成英文,并与人在美国期刊上发表了两篇道教研究的文章。
在西南联大任教时,除时间外,他每周有一半时间住在龙泉镇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阅读《道藏》,几乎每天都是早晨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入睡,每天工作将近十五个小时。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基本上不怎么会客,即使有客来访,也往往是清茶一盏,便自顾自读书去了。因为他觉得要读的书太多,会客太浪费个人时间。但凡事有例外,只要客人谈到道教的相关内容,陈国符便立刻兴致盎然,并和来客热情的探讨一番,有时接连谈上三四个小时都不觉疲倦。后来,很多找他有事的人,往往都会提前准备两个道学的问题,以免吃“闭门羹”。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陈国符通读了《道藏》全部的五千册书籍,成为了中国通读《道藏》的第一人,并写成了《道藏源流考》的初稿,为日后的道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张粟)
摆书摊
陈国符是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一生都离不开书。他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读书,这是他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平常在家中,他都是书不离手,每次都是家人做好饭后催促好几次才过去就餐。他平均每天读书工作的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经常是家人一觉醒来,发现他房间的灯还亮着。陈国符曾经利用一年的时间通读了近五千册的全部《道藏》典籍,成为中国通读《道藏》的第一人。
第二个爱好是藏书。在平时工作之余,他会四处搜集各种名著典籍,在文革前,他有个房间是专门用来收藏书籍的。后来,他在天津古籍书店文庙等地又买过大量的线装书,种类非常广泛,既有学术专著,又有道藏典籍,还有文学诗词,这些书籍堆满了他的房间。他对于书籍十分爱护,子女取阅时都要洗手后才能翻看。由于购书的开支太多,陈教授的夫人有时候心里难免有所抱怨,提醒他要注意改善生活。每逢此时,陈教授便开玩笑的回应道,“这些书籍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一旦学院解聘的话,咱们还可以去摆书摊,也不用发愁生活”,陈夫人也只好一笑了之。
严师与“慈父”
陈国符在天大任教期间,特别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十分严格。学生进实验室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教学生打扫实验室。接着是洗仪器,要洗得仪器上只能有水膜,不能有水珠;烘干以后,小口瓶口朝上,否则容易碰倒,大口瓶口朝下,否则就会落进灰尘。至于水、电、煤气等,更是无不细致要求。他每天进实验室第一件事便是检查各项要求有无做到,一经发现问题便立刻查问缘由。他常和学生说,“在实验室里做工作,要一步一步地把各项工作都准备好,要有耐心,不能图快。这看起来是慢,实际上是快的。”尽管学术上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中他对学生关怀备至,犹如一位“慈父”。抗战结束后,学生张鎏准备赴美留学,但当时外汇储备比较紧张,很难购买。得知此事后,陈国符将自己的积蓄拿出,为他筹得一笔款项才使他得以顺利出国。陈先生对学生的关怀,让学生们对其充满敬意。每年大年初一,张鎏都会在八点前准时登门拜年,数十年不曾间断。
造纸专家 填补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造纸技术的基础理论——纤维素化学及其科研还是空白。1952年10月,陈国符被调到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化工系创办造纸专业。他将纤维素化学学科引入了中国,开设纤维素化学课程,开展纤维素化学的研究工作。作为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首批(1956年)招收研究生的教授之一,他编写了《植物纤维化学》、《木材与纤维化学讲稿》、《造纸化学讲义》等多本教材,并且完成了有关醋酸法holocellulose制备等多项研究。1958年,他在实验室制成了国内首创的特种人造丝,为我国轻纺工业的发展、纤维素化学学科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他在自传中说:“当时订阅全世界各国有关之专门期刊,所以讲课与讲义皆达到了当时国际最高水平,讲课范围包括制浆造纸化学、植物解剖学、制浆造纸机械等等。”为加快培养更多纤维素化学方面的教师及科研人才,他和教研室其他教师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纤维素化学教学与科研中心,全国十几所高校及中科院都慕名派人前来进修学习。 (张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