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4-11
艰苦奋斗严治学,桃李满园一甲子
——专访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建工学院教授孙锡衡
含辛茹苦一甲子
1949年,一位叫孙锡衡的少年考入了河北工学院水利系。18岁的他或许没有想过,这个院系将在两年后并入全国一流的北洋大学,水利建设与工程管理也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新的机遇——而他自己,将会在那个国内工程承包管理与国际脱轨的时代,成为突破屏障的一把利刃。
大学时代,年轻好学的孙锡衡跟随杨天祥教授学习结构力学。杨教授教学严格,课程内容也十分充实,每周还要在班里考试。孙锡衡刚开始跟不上,杨教授就特别教育他要“以勤补拙”。他牢记这句话,孜孜不倦地向他人请教,最终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农田水利专家揭曾佑教授曾告诉孙锡衡要“求知求新”、“创新发展”,两位前辈的谆谆教诲刻在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锡衡以后的科研与教育事业。
1951年毕业后,孙锡衡开始从事土建系的测量工作。在那个筚路蓝缕的时代,让绘图工作如同注萤沃雪的电子全站仪和CAD软件都尚未诞生,只有简陋的经纬仪、水准仪和一个画图用的小平板。有次孙锡衡和另一位老师带着几位同学去野外进行测量工作,白天在野外爬山测量,晚上住在老乡家里。当时去送图的孙锡衡被狗咬了,野外没有大夫,只好用棍子把伤口的血打出来,简单处理后用布包上,忍着疼痛继续带着仪器前往下一个测量控制点。实际上,从填写工作志愿开始,他就秉持着“接受党的教育,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的信念,条件再艰苦,也要凭借坚定的意志走下去。
两年后,孙锡衡被调回水利系做助教,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来来回回辗转教过12门课程,其中11门都是自学,更不乏“海工建筑”这样国家新设立专业的课程。就这样经过了一甲子有余的教学工作,孙锡衡搞过土木,做过测量,当过助教,下过实地实验,中间还穿插着各个学科的翻译工作……“我一直都是这样,需要我到什么地方,我就到什么地方,需要我搞什么课程,我就搞什么课程。”孙锡衡这样说。
如今89岁高龄的孙锡衡,已经是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水资源与港湾工程系教授、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案例分析培训专家了。他将前辈“求知创新”、“踏实勤恳”的教诲谨记于心,贯彻于自己六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进而培养出了钟登华、高兴夫这样的行业人才。当提到这些优秀学子的成长事迹时,孙锡衡如数家珍,谁的能力出众,谁的勤奋有了回报,谁做出了怎样的成绩。往事一幕幕浮现,讲述着国家水利事业始生如蘖的发展,展示着天大水利人的务实勤恳。
把中国工程带向世界
1982年到1983年,孙锡衡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伯克利加州进行调研学习时,美国大学充满国际视野的先进教学理念震撼了他,也让他想到:中国的建筑工程想要接轨国际,首先要有懂得国际管理模式的人才,而要有这样的人才,就要有相应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
回国后,孙锡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水利系着手开设招投标等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了让学制、课程计划更加科学,孙锡衡研究了美国60个学校土木系的课程计划,在那段日子里,他办公室的灯经常到深夜还一直亮着。终于,由他负责拟定的国际工程管理第二学位班的创新体制和课程设置计划获得了国家教委批准,作为试点于1990年正式招生,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成立了。
二十多年以来,随着中国工程承包不断走出去,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总额已达世界第一。中国企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全国各高校也纷纷效仿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至今已有三百多家高校开设了国际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孙锡衡种下的一株毫末,已成合抱之木。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建筑队伍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支队伍。从非洲穿越千年的尼罗河,到南美神秘莫测的热带雨林,中国的建筑工人踏遍了地球上所有的险远瑰奇。中国国际承包工程从无到有,从稀微到繁盛,孙锡衡开创的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居功至伟。
曾记春风雨露
八十功名尘与土,只求三千桃李;曾记得春风雨露,志在苦心孤诣。不慕名利,潜心治学是孙老六十余年教学工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他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有个美国朋友想介绍他到当时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工程工作,经济收入高,而且有利于将来孩子留学,是个好机会。可是他考虑到当时自己在负责国内一个十分重要的仿真项目,自己的离开会对项目造成很大影响。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几经考虑之后,他还是谢绝了这次出国工作的机会。在小家富足与大家富强之间,舍小家为大家,孙老全身心地投入科研项目,建设国家水利工程事业,以他所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
孙老视生如子,对学生像慈父一般关怀和照顾。“对于学生的事我能帮忙就尽量帮忙,给他们方便,宁可自己受点影响。”他经常请学生来家里过节,学生每次来也都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对于学生来说,孙老师是一个长者,可以在他们迷茫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一盏明灯,远远望见便觉亲切而又自然。中秋佳节,孙老亲手做的干烧鱼的香气与米饭香味编织在一起,焖在锅子里,温在屋子里,暖在学生的心里。
三尺讲台,一方净土,昔日寸笔轻点,便是一轮春秋;抽丝剥茧,深入浅出,谈笑风生如故,又耕下一片桃林。